文:湯瑪斯.佛斯特(Thomas C. Foster)
電影具有一個架構可當作手錶來計時,而電影製作者和精明的觀影者都會那樣做。我看著手錶,事情的發生一定有理由;必須依時發生。
那是三幕架構,業界都知曉的「30-60-30」,這是電影編劇最基本的工具。那些數字代表「分鐘」,一部電影具有三場不同長度的主劇情,第二場大約有第一場和第三場加起來那麼長。這是一個縮影:第一幕的30分鐘,為我們介紹角色和基本的情況,大約第30分鐘左右,會發生關鍵事件來推動劇情到下一個階段,這個事件稱為「第一情節點」(first plot point);它將會呼應第90分鐘附近的「第二情節點」。在來到第二情節點之前,我們有一個小時長的第二幕,劇中角色的人格特質、人際關係和問題演化達到高潮,觀眾感受到一種高度的騷動。在第二情節點的事件中,將發展出更多狀況,並留到第三幕來解決。不過,我們期待的是事件及其發展是自然地往前進,而非一板一眼地依照編劇規則。這個三幕架構也可以運用在短一點的電影,一如早期的典型喜劇拍法,只有90分鐘:三幕有大約1X-2X-1X的對稱比例,中間部分比第一幕和第三幕長一倍。
我們以《法櫃奇兵》(Raiders of the Lost Ark, 1981)為例。聯邦探員來找印第安納.瓊斯(Indiana Jones)教授,談論老教授艾伯納.瑞文伍德(Abner Ravenwood),謠傳瑞文伍德擁有「拉雅之桿」頂端的盔環。當時,印第安納.瓊斯已經推斷出,他們必須在納粹下手之前找到法櫃。這就是推動此片劇情的場景,那場對話交代了印第安納.瓊斯後來的行蹤。他先到尼泊爾找瑞文伍德的女兒,也就是自己的前女友瑪麗安(凱倫.艾蓮飾演),然後在她開設的酒館停留。
瑪麗安的父親已經過世,她在當地的生活十分辛苦,同時她也怨恨印第安納.瓊斯,因此不讓他帶走父親留下的盔環。就在印第安納.瓊斯一行人正要離去時,納粹壞蛋阿諾陶德(羅納德.拉西飾演)帶領大隊人馬出現,奪走了瑪麗安不想出售的那件盔環。印第安納.瓊斯救出了瑪麗安,卻救不了被火吞噬的酒館。
瑪麗安要求賠償,但她不信任印第安納.瓊斯,卻又有納粹緊追在後。印第安納.瓊斯必須處理眼前的危機和對過去的內疚,這對昔日戀人於是被逼著一起去找出神祕的謎底,啟程前往埃及。那一刻,當這兩個已分手的男女意識到前景困難重重而必須攜手合作時,就是第一情節點,從開場到全速前進的情節發展與錯綜複雜的劇情,到這裡是33分39秒。
接著,情節的發展速度慢了下來,但還是繼續進行。第二劇情點與90分相差了1分37秒,這是在納粹搭上卡當格(Katanga)的走私船,不但搶到法櫃,也抓到了瑪麗安。印第安納.瓊斯失去了寶物,瑪麗安也在敵人手中,他便掛在敵人的潛水艇出入口處穿越地中海。之後,劇情就開始急速衝向刺激的結尾。
因此,在影片播映大約半個小時處,或快要結束前的半個小時,關鍵的事件發生了,並導致下一個情節,可能會是更進一步的發展或是狀況獲得解決。相關元素會因電影的類型而改變,可是基本架構是不變的。
這些計時的標記並不是什麼了不起的東西,就像任何文法的組成,幾乎大部分是自然發展出來的。透過練習,電影製作者為主要的劇情發展找到很好的分段點。第一情節點是兩種情況之間的界線,這時可能觀眾還沒準備好去面對一個重要劇情,或是已經變得焦躁,急著要看變化。第二情節點也是一個界線,所有的劇情部分終於安置好,觀眾急著要事件開始做最後的分解。若你太早就讓劇情轉向,會讓人感覺牽強或必須依賴不完整的資訊。但若等太久才轉向,就感覺太過拖拖拉拉。這就是為什麼電影製作者在乎30-60-30三幕架構。
身為一個觀影者,你可能從來沒注意到任何明顯的「所以這裡是情節點」或「好,開始了」。實際上,一個設計良好又處理得當的劇情,會給你一瞬間的滿足感,自然說出「啊」一聲。如果一個隨意的觀影者注意到情節手法,那麼這部電影就是失敗的。不過,如果那位隨意觀影者不知不覺有了一絲滿足感,那就叫作成功。
接下來,我們再以《哈利波特:神祕的魔法石》(Harry Potter and the Sorcerer’s Stone, 2001)為例來說明。這部片的第一個30分鐘交給背景故事(巫師救了哈利,把他交給親戚),跟現實世界相當不一樣的巫師魔幻界(斜角巷、古靈閣巫師銀行),以及哈利的不同(大家似乎都聽說過「活下來的男孩」)。第一情節點就發生在哈利穿過月台9¾的柱子,看到霍格華茲快車在那兒等著(34分0秒)。哈利不知道他將來會怎麼樣,可是他憑著月台和蒸汽火車,就可以肯定絕對會比住在親戚家樓梯下的小窩好。然後第二情節點呢?當哈利在許多飛翔的鑰匙之中抓住一把門的鑰匙,把它交給榮恩與妙麗,然後飛過門;當他們關上門,把所有攻向他們的鑰匙擋在門外時,剛好是2小時,而整部電影長2小時32分。(關鍵不是中間的60分鐘,而是第三幕在影片結束前30分鐘展開)。
再一部?沒問題。《險路勿近》(No Country for Old Men, 2007)的第一情節點是在26分時,羅倫.摩斯(喬許.布洛林飾演)撿到因毒品交易失敗而留下的兩千萬美元,捲款逃命,他逃過那些墨西哥人與狂犬,一邊想著要如何告訴妻子卡拉.金(凱莉.麥唐納飾演)去她母親那兒躲起來。當另一邊也有狂犬時,他知道該是上路的時候了。他們以前的生活就此結束。中間的小高潮點,剛好落在摩斯與奇哥(哈維.爾巴登飾演)的槍戰中。所有的跡象皆朝這個方面發展,我們可能預料到決鬥是最後的大結局。之後,兩人受傷離去,但他們彼此知道事情不會就此結束,兩人之間至少有一個人必須死。第二情節點,在摩斯到卡森.威爾斯(Carson Wells)的飯店房間找他。這時,威爾斯剛被奇哥殺害,而奇哥告訴摩斯,唯一能救卡拉.金的方法,就是把錢交出來。但是,摩斯不但不聽從奇哥的話,甚至還威脅他。接下來,觀眾就看著災難接續發生。
情節點的計時標記也許是可以避免的,可是我們學習的三幕架構,已使得我們會本能地依賴它。下次,你在家看電影時,不妨設置計時器,然後注意重要事件發生的時間,以及它對劇情的影響。從此,你看電影的角度再也不一樣了。
相關書摘 ►《教你看懂電影的20堂課》:靜默是金——有聲電影裡的無聲片段
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《教你看懂電影的20堂課:好電影如何好?》,本事出版
*透過以上連結購書,《關鍵評論網》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兒福聯盟。
作者:湯瑪斯.佛斯特(Thomas C. Foster) 譯者:郭麗娟
電影是動態的語言,有獨特的文法與規則,它在不同的時間、空間裡演示許多事件,並由許多不同的元素組合起來,諸如:視覺、音效、背景音樂、光線控制、時間掌握、空間安排、動作以及對白。只要了解「電影文法」,徹底解析這種語言,你就能在觀影中得到更多收穫,看到其他人沒有發現的趣味。
本書提供20堂有關於「看電影」的課程,列舉多達100部電影做為範例,不管是好片、爛片,如何從一部片,看出一些以往你從未發現過的趣味,讀懂一些從前你根本不在意的橋段,讓你驚覺「看電影」原來是一種獨特的動態語言的學習:
音效課-無聲勝有聲:獲獎無數的《大藝術家》,向開啟全球電影史序幕的黑白默片致敬! 光影課-明暗對比:還記得《魔戒二部曲》,聖盔谷浴血之戰與白袍巫師甘道夫再現的場景嗎? 開場課-精采到讓人忘記爆米花:伴隨你我童年的《法櫃奇兵》,如何創造闖關無敵的冒險英雄人物? 課堂小測驗:你能看出電影裡的多少細節?找一下《亞果出任務》,裡面有一切我們想要看的元素! 每個人都是分析電影的專家,一般觀影者欣賞的電影數量,到了二十五歲時就會比一生讀的書還要多!所以其實你也可以擁有自己對電影的解析、闡釋,而且沒有人可以擁有你的見解。一部電影包含了許多元素,但真正有趣的地方在於,我們可以分析、詮釋這些元素如何影響電影的意涵。你可以是觀影者,也可以是不再被動的原創作者。
Photo Credit: 本事出版 責任編輯:翁世航 核稿編輯:潘柏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