蒋纬国回忆:1937年之后,蒋介石压力空前巨大,常听到浴室内传出“天”、“妈”等悲呼的声音,甚至曾两度打算自杀。
拥有钢铁般意志的蒋介石居然如此悲观,为什么会这样呢?这个原因就有点说头了。
众所周知,蒋介石靠外国扶持和买办资本起家,从根子上就是很看不起老百姓的。
起家前就说:不为革命,即为叛逆。
起家
北伐时曾说:迩多愤气,几以国人萎靡不振,皆曰可杀,戒之戒之。
即便是九一八后,面对群众的抗日呼声,他还是不屑的认为:
余固深知我国民固有之勇气与决心早已丧失殆尽,徒凭一时之兴奋,不具长期之坚持,非惟于国不利,而且反速其亡。
软弱、没血气、萎靡不振、目光短浅,这基本就是他对老百姓的评价,虽然以后愈加隐晦,但骨子里的东西始终未变,可我为什么要说这个?
与他的抗日方略有关。
有关抗日方略,蒋介石和毛主席都提出持久抗战,事实上呢,蒋介石在1933年4月就发表过“我们现在对于日本,只有一个法子,就是作长期不断的抵抗”之类的设想。
而毛主席呢,则是在1938年4月延安抗日战争问题研讨会上才发表《论持久战》的讲话,与蒋介石相比,整整晚了5年。
两位大人物在抗日方略上都提出持久作战,表面上看起来一样,但根本上还是有很大区别的,也许这就是蒋介石和毛主席的区别吧,区别究竟在哪里呢?
毛主席呢,提出抗日持久战是基于日本“小兵临大国”的基础,简单点说,蚂蚁还想吞掉大象,我只要发动全民的力量起来,拖也能拖死你。
救亡
从一开始就重视人民的力量,面对日本的侵略,准备寸步不让,就不惯他的毛病。
蒋介石呢?
民力压根儿想不起来,更注重于物质条件,什么物质条件,就是他常说的“枪炮不如人,训练不如人”等等,压根儿没想起利用民心民意,只是想用拖字诀尽量弥补中日两国之间的差距,等国力跟日本差不多了,才可以一决胜负。
抱着这样的想法,蒋介石的抗战自然是很辛苦的。
有人就这样说了:如果再给蒋介石五年,中国的抗战损失就会减少一半儿;如果给十年,中国力量将与日本持平;如果给二十年,那么中国就可以完全碾压日本了。
那么,提出这种说法的依据呢?
简单点讲,三个原因:
一:其时史上最大的军阀混战——中原大战结束也就刚刚半年,国家根本还没缓过劲儿来;
二:日本自明治维新之后就开始向西方学习,政治、经济、军事进行全方位改革,到九一八时,已经整整发展了近八十年。而中国,清末之后,一直是混战、混战,根本就没有发展的机会,此时与日本相比,实力相差实在太远;
三:当时的蒋介石真正处于内忧外患之中;高层有汪精卫、胡汉民等人与之明争暗斗;地方还有军阀割据,倘若这些都不算,1931年的时候,中共已在瑞金成立苏维埃政府,势力一度扩大到闽浙赣数省,严重威胁到了国民政府的统治根基。
以上三个原因加起来就是:
身体疲弱不堪、实力天地悬殊、而且手下各怀异志,甚至打算合起伙来造他的反,这时候外人打进来,你让蒋介石怎么办?
所以在1935年的外交报告中,蒋介石就这样说:“和平未到完全绝望时期,绝不轻言放弃;牺牲未到最后关头时期,绝不轻言牺牲。”
这句话,什么意思呢?
一个字儿——拖。
等待
想各种办法拖,当然拖并不是软弱,而是为了赢得宝贵的时间。
于是蒋介石一方面寻求国际斡旋,以延缓中日战争爆发的时间;一方面紧锣密鼓,加紧施行改革,为最后的抗战做准备,那些年他都做了些什么呢?
经济方面:逐渐使国民经济中心西移,开辟不受海上敌国封锁的陆上交通线;
国防方面:以剿匪的名义苦心经营西南,在湖南、四川、湖北等省份创建军工厂和重工业,使之成为日后的战略大后方;
政治方面:改组“国防设计委员会”为“资源委员会”,直接隶属蒋介石领导的“军事委员会”;大力发展军工业,力求实现基本弹药自给;
公布兵役法,征兵制度化,建筑武汉、青岛、济南等地的要塞工程,有资料统计,至七七事变前夕全国修筑机关枪掩体,小炮掩体,观察所,掩蔽部等各类工事就有3374个。
军事方面:聘请德国军事顾问,训练中国军队,修订陆军典范令,将步兵兵器标准化;成立航空委员会,空军正式成军,同时兴建飞机制造厂,建设机场,实施防空训练。
交通方面:全国增修公路8万余公里,完成了浙赣、粤汉铁路,全国铁路增至2万余公里,民航航线增至12条,长1.5万余公里。
外交方面:游说美、英、苏等大国,争取外交主动。
还准备通过与德国通过钨矿易货贸易,装备60个德械师,等时机成熟,然后一举收复东北。等等等等,从1931年至1937年,满打满算合计下来五年时间,蒋介石就做了这些努力,有资料显示,这五年时间,中国经济增长率达到了5%。
可以说还是很不错的,然而就在计划按部就班发展的时候,中日矛盾空前激化,其实说白了也是废话,日本人哪会给你发展时间。
东北之后华北,北边完了南边,步步紧逼,根本不容喘息。
抗战已成主流。
于是在1936年12月,张学良、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,蒋介石被迫答应联合抗日,从此,抗日才了国内压到一切的主要任务。
而对这种抗战,就有历史学家说:时机上还嫌略早一点。
理由呢?
国际斡旋已无可能,德国撤走专家顾问,全面停止对华合作;美国向日本大肆出卖军火;苏联于1939年和日本签订互不侵犯条约,终止援助中国;英国切断我们接受国际援助的陆上通道滇缅公路。
斯大林
日本得寸进尺,几乎占领了我们所有的沿海港口,使国民政府财政收入锐减一半儿,财政收入锐减,可由于战事扩大,军费猛增10倍有余。
在抗击日寇的立场上,中国似乎成为国际上的孤岛,处于内无粮草,外无援兵的境地,中国好像就要完了,所以蒋介石便感到压力空前巨大。
后来呢,也幸亏日本贪心不足,于1941年率先挑起太平洋战争,触犯了英美诸国的利益,国际局势才朝着有利于中国方面的趋势发展。
据说日本偷袭珍珠港的消息传到重庆后,蒋介石拍案而起,大呼“正该如此”,仿佛一下子找到了救命的稻草。
自己的抗战,过于唯武器论,过于依赖外国,曾有人说,他这是以中国的命运做了一场豪赌,所幸是赌对了,但如果日本不要那么疯狂,以蚕食的方式专心消化中国,一来国际矛盾不会那么尖锐;二来也可以占领一块巩固一块,这时候蒋介石该怎么办呢?
事实证明,还是毛主席的持久战比较靠谱,因为对于侵略者,只有尽早想尽办法把他打疼了,打怕了,他才会老实下来的。